行业资讯

2025 中国适老化智能科技:千亿蓝海激活银发经济,技术革新重塑智慧养老新生态

2025-09-04

当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2024年末突破2.2亿、占比达15.6%(国家统计局数据),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社会服务压力,更催生了规模空前的“银发经济”。作为其中的核心板块,适老化智能科技行业正以政策为舵、技术为帆,在2025年迎来5554亿元市场规模的关键节点(亿欧数据),并朝着2030年近万亿规模加速迈进。从无感监测的毫米波雷达到情感陪伴的AI机器人,从智慧睡眠的智能床垫到认知障碍的数字筛查工具,这场“科技适老”革命正重新定义老年人的生活品质、安全与健康,而其背后,是需求、技术与政策的三重共振。

01
行业现状
深度老龄化下的千亿市场,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
(一)宏观背景:老龄化加速催生刚性需求
中国老龄化进程正以“前所未有的速度”推进: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.6%,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突破20%,正式进入“超级老龄化社会”。庞大的老年群体背后,是多元化的需求缺口——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护、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、空巢老人的情感陪伴、失能老人的照护辅助,这些需求不再仅靠传统养老服务满足,而需科技赋能“适老化改造”,这也让适老化智能产品从“可选品”变为“必需品”。
(二)产品定义:科技与适老的深度融合
不同于普通智能产品,适老化智能科技的核心在于“以老人为中心”——在设计、研发到应用的全流程中,充分考量老年人身体机能(如视力下降、行动迟缓)、心理特征(如对科技的畏惧感)与行为习惯(如简单操作偏好),融合物联网、AI、大数据、传感器等技术,形成覆盖“健康管理、生活辅助、安全监护、情感关怀”四大场景的产品体系:

●健康管理类:智能血压计、血糖仪、连续血糖监测仪(CGM)、数字化慢病管理平台,实现生理数据实时监测与远程干预;
●生活辅助类:助行机器人、智能护理床、助浴设备,降低失能/半失能老人的照护负担;
●安全监护类:紧急呼叫手环、毫米波雷达、红外传感器,通过“无感监测”预防跌倒、坠床等风险;
●情感关怀类:AI陪伴机器人、智能相框、老年人专用社交软件,缓解孤独感并搭建社交连接。

(三)市场规模:千亿蓝海显现,区域发展不均
2025年成为行业的“关键里程碑”:一方面,市场规模预计达5554亿元,2030年将接近1万亿,成为银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;另一方面,产品供给持续扩容,截至2025年4月,全国适老化产品总量达21.6万种(市场监管总局数据)。但区域失衡问题显著:东部地区以20.4万种产品占据绝对主导,而中部、西部、东北分别仅为0.9万种、0.2万种、0.1万种,浙江、江苏、广东等制造业与供应链优势省份成为核心产地。这种失衡既反映了区域经济差异,也暗示中西部市场的巨大潜力。
(四)政策驱动:从“倡导”到“落地”的全方位护航
政策是行业发展的“核心引擎”。自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“智能化养老”以来,政策体系逐步从宏观倡导走向量化落地,形成“顶层设计-问题解决-产业规划”的演进逻辑:2017年《“十三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》:首次细化智能产品应用,明确发展健康监测、居家安防等品类;2020年《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》:直面“数字鸿沟”,推动手机、家电等适老化改造,将“适老化”上升为国家行动;2023年《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》:提出量化目标,要求推出100款以上适老化智能产品;2024年《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》:作为“银发经济1号文件”,系统性规划26项举措,重点支持智能辅具、康复器具、智慧健康养老产品。
(五)技术驱动:AIoT重塑产品形态,从“有感”到“无感”
如果说政策是“方向盘”,技术就是“发动机”。人工智能(AI)、物联网(IoT)、大数据的融合(AIoT),正推动适老化产品从“接触式”向“非接触式”、从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预测”转型:
感知技术:毫米波雷达无需摄像头即可监测呼吸、心率、跌倒风险,解决传统穿戴设备“依从性差”与摄像头“隐私侵犯”的痛点,华为全屋智能AI辅助康养传感器的微动感知准确率已达99%;
交互技术:自然语言处理(NLP)让智能音箱听懂老人的口音与模糊指令,计算机视觉(CV)实现AI动态视线追踪,避免交互中断;
数据技术:智慧养老平台通过分析睡眠、起夜、活动量数据,可提前预警泌尿系统问题或认知下降风险,实现“预防优于治疗”;
连接技术:5G、Wi-Fi6让智能床垫、跌倒传感器、紧急按钮无缝联动,异常事件发生时可即时通知子女或社区。
02
竞争格局
产业链完善,头部企业各擅其长
中国适老化智能科技产业链已形成“上游核心技术-中游产品制造-下游渠道服务”的完整生态,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场景深耕,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(一)产业链全景:从技术到服务的层层渗透
上游(核心技术与零部件)芯片(Intel、高通)、传感器(博世、三星)、屏幕(京东方)、语控交互系统(商汤科技、百度),为产品提供硬件与算法支撑;中游(产品/服务制造商):分为“医疗设备型”(鱼跃医疗)、“康复机器人型”(傅利叶)、“智慧睡眠型”(慕思股份)、“解决方案型”(中福康科技)四大类,覆盖硬件制造与系统集成;下游(渠道与服务):线上依托京东、天猫、苏宁易购等平台,线下联动社区养老驿站(福寿康、爱照护)、机构养老(朗诗常青藤),形成“线上销售+线下服务”的闭环。
(二)代表企业:技术与场景的差异化布局
1.鱼跃医疗(002223.SZ):家用医疗龙头的“智慧升级”
作为中国最大的家用医疗器械企业,鱼跃医疗以呼吸供氧、血压血糖、康复护理为核心优势,近年加速向“硬件+服务”转型:通过AI算法优化制氧机智能调控,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慢病远程管理,推出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多参数(如CGM连续血糖监测系列)。其核心逻辑是“用AI赋能传统产品”,既提升诊疗效率,又打开服务增值空间。
2.慕思股份(001323):智慧睡眠生态的“构建者”
慕思以智能床垫为核心,通过“产学研协同”(与MIT合作)与“大数据赋能”,打造从“睡眠监测”到“主动干预”的生态:2018年推出的“智aia”床垫可记录心率、呼吸并预警心律不齐;2024年最新款T11床垫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睡姿,10秒自动调整93312种软硬度组合,并通过脉冲磁场干预延长深睡时长。其工作流程形成闭环:智能床垫采集生命体征数据→云端服务器分析→APP生成报告→异常时通知家属,重新定义“睡眠健康管理”。
3.傅利叶:具身智能康复的“先行者”
从康复机器人起家,傅利叶聚焦“具身智能”技术,构建以GRx系列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“康复港”,覆盖导诊咨询、上肢康复、认知康复、下肢康复、远程康复五大模块:例如上肢康复机器人可引导患者完成伸够训练,远程康复则支持治疗师通过动作映射带动患者训练,实现“康复+照护+陪伴”一体化,填补了高端康复机器人的市场空白。
4.中福康科技: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“整合者”
基于物联网与AI技术,中福康打造“居家-社区-机构”联动的智能系统,其核心优势在“模式创新”:政府端建立市级智慧养老云平台,推广“时间银行”互助模式;机构端推出“设备租赁+健康监测+上门服务”的套餐;社区端建设“智慧养老驿站”提供日间照料。实施路径分三阶段:1-2年试点验证,3-5年覆盖80%城市养老场景,5年后实现全国数据互通,真正打通养老资源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03
需求洞察
聚焦“高成熟低普及”,挖掘价值洼地
通过分析数十种主流产品的“技术成熟度”与“应用普及度”,可发现行业存在一片未被充分开发的“价值洼地”——技术已就绪,但因数字鸿沟、家庭决策复杂等原因普及度低的品类,其中毫米波雷达、认知障碍筛查软件、AI陪伴机器人最具代表性。
(一)毫米波雷达:居家安全的“隐形卫士”
毫米波雷达通过电磁波探测人体距离、速度与姿态,无需接触即可实现跌倒检测、睡眠监测与行为分析,核心优势是“无感+隐私保护”。其工作流程清晰:雷达发射信号→AI分析人体姿态→识别跌倒等异常→联动紧急响应系统→报警至子女或社区。从市场潜力看,智能康养监测雷达规模增长迅猛:2022年约1.3亿元,预计2027年达11.8亿元,复合增长率(CAGR)高达107%(AIoT星图研究院数据)。华为、海康威视等企业已推出相关产品,但普及度仍低——核心瓶颈在于消费者认知不足,需通过社区科普消除“技术恐惧”。
(二)认知障碍筛查软件:早筛早干预的“数字工具”
中国认知障碍患者基数庞大:2023年四种主要认知障碍(痴呆、轻度认知障碍等)患病人数合计3.45亿人,预计2030年增至3.86亿人(Frost&Sullivan数据)。传统筛查存在“成本高、流程繁琐”的痛点,而筛查软件通过“游戏化交互”解决这一问题:将记忆力、注意力训练设计为趣味任务,通过平板或手机APP呈现,后台分析数据并提供早期筛查线索。其市场规模同样可观:2025年认知障碍数字疗法市场规模将超10亿元,2025-2030年CAGR约54%。但普及度受制于“家庭重视度不足”,未来需通过社区免费体验、医保补贴等方式,推动“早筛早干预”观念落地。
(三)AI陪伴机器人:空巢老人的“情感伙伴”
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日益凸显,AI陪伴机器人通过“多模态交互”提供支持:基础功能包括语音/视频通话、播放音乐新闻,升级功能则涵盖AI情感交流、生命体征感知与意外报警。全球市场增长强劲:YHResearch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AI老年陪伴机器人市场规模15.3亿美元,2031年将达204.5亿美元,CAGR超40%。当前普及度低的核心原因是“产品同质化”——多数机器人功能简单,难以满足深层情感需求。未来需通过大模型技术提升交互的“拟人化”,结合具身智能实现更自然的陪伴,例如傅利叶的机器人已能通过语音反馈纠正认知偏差,推动产品从“工具”向“伙伴”转型。
04
前景展望
趋势与建议,构建智慧养老新生态
(一)SWOT分析:优势与挑战并存
优势(Strengths)全球最大老龄人口基数提供刚性需求,政策持续加码,消费电子制造与5G、AI技术领先,为行业奠定基础劣势(Weaknesses):行业标准缺失导致“数据孤岛”,老年人支付意愿低与数字鸿沟制约普及,产品同质化严重;机会(Opportunities):新一代老年人(60-70岁)教育水平高、接受度强,产业与医疗、保险融合创造新商业模式,政府购买服务扩容;威胁(Threats):健康数据泄露风险打击信任,新兴领域监管政策存在不确定性。
(二)四大趋势:行业发展的确定性方向

1.政策趋向完善:政府将加快制定适老产品数据接口、安全认证标准,借鉴国际经验推动适老机器人发展,通过“家庭养老床位”项目加大采购;

2.感知技术无感化:毫米波雷达、红外热成像将替代传统穿戴设备,可拉伸生物传感器实现“连续健康监测”,解决舒适性与依从性痛点;

3.需求圈层化裂变:低龄老人需求聚焦社交娱乐与自我实现,高龄/失能老人需求转向照护减负,产品从“普适”向“细分”转型;
4.医疗与消费电子融合:消费级设备通过医疗器械认证,健康数据从“生活参考”升级为“医疗决策”,家庭与社区医疗系统打通,形成“预防-干预-康复”闭环。

(三)三方建议:激活行业新动能
1.政策端:搭建制度框架
建立统一行业标准,破解“数据孤岛”,参考《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》推进量化目标;优化区域布局,通过税收优惠引导制造企业向中西部扩张,平衡产品供给;创新政府购买模式,将毫米波雷达、筛查软件等“高成熟低普及”产品纳入社区采购清单。
2.企业端:聚焦创新与生态
攻克交互瓶颈,开发免触控语音助手、大字体系统,降低老年用户学习成本;探索订阅制服务,推出“硬件+健康数据分析”年费模式,缓解支付压力;构建开放生态,头部企业开放API接口,实现智能设备数据互通,形成预防性健康管理闭环。
3.消费端:培育认知与习惯
开展“代际数字反哺”,社区组织年轻家庭成员指导老人操作设备;科普无感监测技术,消除隐私顾虑,提升高价值产品接受度;推广认知障碍早筛,通过社区活动强化“早干预”意识。
图片
结语
图片

2025年,中国适老化智能科技行业已站在“千亿蓝海”的新起点,深度老龄化带来的需求、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,正推动行业从“硬件销售”向“产品+服务+生态”转型。尽管面临标准缺失、数字鸿沟等挑战,但只要政策、企业、消费者三方协同,这场“科技适老”革命必将重塑智慧养老生态,让亿万老年人共享科技红利,为银发经济注入持久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