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.1亿,占总人口比重高达22%,一个庞大而迫切的现实需求正在浮现——如何让老年人“走得动、出得去、回得来”?在银发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,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老年群体的出行场景,从智能轮椅到电动代步车,从智慧拐杖到无障碍福祉车,一场关于“移动自由”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。这不仅关乎生活质量,更牵动着亿万家庭的福祉与社会的适老化转型。
中国正快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.1亿。与此同时,国家卫健委统计指出,我国有4400多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,8500万残疾人,以及近3亿慢性病患者。这一庞大的群体构成了出行辅助设备的核心需求基础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高龄老人对出行辅助工具的依赖度显著上升。据研究,80岁以上高龄老人是使用轮椅的主要群体:80-84岁老年人对轮椅的需求率为4.96%,而85岁及以上老人的需求率更是高达8.93%。按此推算,我国潜在轮椅需求总量接近550万辆。同样,在拐杖使用方面,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使用率高达33.2%,远高于60-69岁低龄老人的3.5%。这表明,随着年龄增长,行动能力的衰退使得科技辅助出行不再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“雪中送炭”的刚需。2024年1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“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”,推动智能轮椅、移位机、康复护理床等生活照护产品升级。这是中国首个系统性发展银发经济的国家级文件,标志着老年科技出行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视野。在政策引导下,市场反应迅速。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4月底,全国适老化产品总量已达21.6万种,涉及近1万家生产企业。今年1—4月,适老化产品新增2.87万种,同比增长255.2%。其中,拐杖、轮椅、代步车等助行类产品新增0.6万种,同比增长高达1032.1%,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。各省市也纷纷出台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,涵盖助行类产品的购置与使用,进一步降低了老年人获取科技出行工具的门槛。电动轮椅作为行动不便人群的核心出行设备,近年来在技术与市场两端均取得显著突破。2023年,我国电动轮椅市场规模已达77.86亿元,2019-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9.09%。随着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,电动轮椅正从传统代步工具向智能化平台演进。例如,高精度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,使得轮椅具备自动避障、远程操控、健康监测甚至智能家居联动等功能。这种智能化升级也带动了产品均价的提升,2023年电动轮椅市场均价已接近4000元/辆。面对传统电动轮椅“重量大、便携性差”的痛点,企业正加速产品迭代。以鱼跃医疗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,主打轻便性、智能化与高性价比,产品价格集中在2500-5000元区间,覆盖多场景需求。同时,可折叠设计、多功能集成(如站立辅助、肌肉刺激模块)成为未来趋势,满足用户在家庭、社区、医院等多场景下的使用需求。电动轮椅的销售渠道正经历深刻变革。2023年上半年,京东健康电动轮椅成交订单量同比增长超60%;“618”期间,相关品类GMV同比提升44%;双11开场10分钟,成交额同比激增超过10倍。线上渠道已成为新增营收的主要来源。与此同时,线下渠道仍以专业化服务为主导,包括医疗机构、康复中心、品牌专卖店等,提供专业适配评估、个性化康复方案及售后服务保障。目前中国有超过100家轮椅制造商,其中过半具备电动轮椅生产能力,市场整体较为分散。尽管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、头部企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(TOP10企业市场份额仅占15.69%),但以鱼跃医疗、可孚医疗、英科医疗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形成品牌与渠道优势,并通过规模化生产提升利润率,逐步扩大市场份额。除了轮椅,拐杖、助行器、站立架等辅助行走器械也在经历技术革新与市场扩容。2018-2024年,中国辅助行走站立器械行业规模由3.36亿元增长至6.24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10.87%。预计到2027年,市场规模将达8.72亿元,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1%以上。慢性病患者对辅助器械的需求持续增加,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。传统拐杖功能单一,主要提供防滑支撑与高度调节。而智能拐杖则集成了GPS定位、跌倒报警、心率监测、蓝牙通话、照明等多种功能。部分高端产品甚至引入AI算法,预测慢性病风险,并与智能家居联动,实现灯光、空调的远程控制。专利数据显示,2018-2022年中国智能拐杖有效专利量从126件增至472件,增幅达274.6%,创新活跃度显著提升。相比传统助行架,轮式助行器能显著减轻足底压力,提升使用舒适度与接受度。尤其对于术后或受伤后抗拒使用助行器的老年人,轮式设计更具吸引力。目前,拐杖与助行器类产品占辅助行走器械备案总数的91.76%(拐杖42.10%,助行器49.66%),市场格局以中低端产品为主,竞争激烈。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,头部企业开始瞄准海外市场。可孚医疗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注册“Cofoe”商标,并拥有FDA、CE、ISO13485等多项国际认证,其助行器产品通过Lazada、Shopee、Aliexpress等平台销往全球。2018-2022年,中国矫形或骨折用器具出口金额从30.59亿元增长至49.93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13.03%,出海已成为行业新趋势。在轮椅与拐杖之外,老年代步车与福祉车正成为解决老年人“中短途出行”与“无障碍交通”的关键载体。长期以来,三轮、四轮老年代步车因缺乏国家标准,处于“非法上路”的灰色地带。2018年,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》,明确将其纳入机动车管理范畴。2021年,《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》将低速电动车纳入“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”类别,要求持驾照、挂牌照、购保险,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管理期。尽管清理整顿过程中存在地方执行差异(如北京淘汰非标车、河南允许备案上路),但趋势已不可逆转。2024年,国家标准委公示《老年电动滑板车标准》,首次针对老年群体制定安全参数,体现监管精细化。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,正规车企开始布局合规老年出行产品。长城汽车于2025年推出“欧拉银发专线”系列,专为60岁以上人群设计,售价6-8万元,具备国标安全配置。上汽通用五菱也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售价约5万元的老年专用微型电动车。这些产品的出现,有望替代“山寨老头乐”,推动市场向标准化、安全性方向发展。福祉车(Wheelchair Accessible Vehicle)起源于日本,专为行动不便者设计,配备可旋转升降座椅、轮椅通道、电动坡道等功能,极大便利了轮椅使用者的上下车。目前,广汽丰田赛那、广汽本田奥德赛、别克GL8等车型均已推出福祉版,售价在32万至37万元之间,主要面向中高端养老机构与家庭用户。然而,福祉车仍面临三大瓶颈:一是认知度低,消费者对其功能不了解;二是价格门槛高,原厂车型加改装费用普遍超30万元;三是车企开发意愿不强,因成本高、利润薄。未来需通过政策补贴、规模化生产与技术创新,降低使用成本。展望2025年及以后,银发人群科技出行将呈现三大核心趋势:AI与物联网将成为标配。智能轮椅将实现自主循迹导航、语音交互、健康数据实时上传;智能拐杖可通过步态分析预警跌倒风险;代步车将集成L2级辅助驾驶功能,提升安全性。预测性维护、远程诊断等服务也将逐步普及。出行设备不再孤立存在,而是融入“医-康-养”服务体系。例如,轮椅可与医院康复系统数据互通,记录用户活动量与康复进度;拐杖监测的心率、血压数据可同步至家庭医生平台;福祉车可作为社区健康巡诊车,提供上门医疗服务。未来将形成“居家—社区—城市”三级出行支持体系:居家配备智能轮椅与站立架;社区推广合规微型代步车与共享福祉车;城市层面优化无障碍公交、地铁与人行道设计。政府、企业、社区、家庭多方协同,共同打造包容性出行环境。科技的意义,不在于炫技,而在于赋能。当一位85岁的老人能独自驾驶智能轮椅逛公园,当一位术后康复者通过智能拐杖获得安全感,当一个失能家庭因福祉车重获“出门”的自由,科技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。2025年的银发出行,不再是简单的“代步”,而是一场关于尊严、独立与生活质量的深刻变革。在政策支持、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,中国正迈向一个更加包容、智慧与人性化的老年出行新时代。未来已来,只待我们共同构建——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自由行走,看见世界的美好。本文核心观点来源《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2025银发人群科技出行研究报告》,版权归属于报告所有者,相关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。